一、政策支持 1. 顶层设计定位 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:纳入农业农村部“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”重点支持名单,享受用地指标倾斜、税收减免等政策。 “一镇一业”发展导向:要求每个强镇明确1-2个主导产业(如特色种植、农产品加工、乡村旅游),与县域产业集群形成联动。 2. 用地保障 允许农业产业强镇将不超过5%的建设用地用于产业融合项目(如加工车间、冷链仓库)。 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,优先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。 3. 绿色通道 对强镇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(合作社、家庭农场)简化审批流程,实行“备案制”管理。 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电价(较工业电价低30%-50%)。 二、资金支持 1. 中央财政专项奖补 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名单的乡镇,可获中央财政直接奖补1000-3000万元,重点用于产业链关键环节(如加工设备购置、冷链物流建设)。 资金分配采用“先建后补”“以奖代补”模式,验收达标后拨付。 2. 地方配套与社会资本 省级财政按1:1比例配套资金,经济薄弱地区可提高至1:1.5。 鼓励PPP模式,社会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获贷款贴息50%(单项目最高500万元)。 3. 金融创新工具 推广“乡村振兴贷”,对强镇内企业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(额度最高1000万元)。 试点“特色农产品保险”,中央补贴保费40%-60%(如中药材、特色水果)。 三、项目支持 1. 产业融合重点项目 产地加工升级:支持建设区域性共享型烘干、分选、包装中心,单个项目补贴可达投资的30%。 冷链物流网络:对新建冷库、冷藏车按投资额给予20%-40%补助(如1000吨冷库最高补200万元)。 2. 科技与品牌赋能 技术集成示范:联合科研院所建设产业研究院,推广智慧农业技术(如AI病虫害识别),单个项目支持500-1000万元。 区域公用品牌:支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,通过电商平台推广的品牌可获营销费用50%补贴。 3. 联农带农机制 要求强镇内主导产业带动农户比例不低于30%,对建立“保底分红+利润返还”模式的企业给予额外奖励。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,每人每年补贴3000-5000元。 (根据DeepSeek搜索整理) |